我始终相信,职业选择本质上是一场价值博弈。
越靠近价值源头,你的成长速度就越不可逆。
很多人问我毕业该去哪里。
要不要考公,要不要读研,其实答案都藏在同一个逻辑里。
如果你想获得更高的职业天花板,就一定要去离钱近的地方。
这不功利,而是清醒。
钱是什么?是市场对价值的最终投票结果。
你做的每一件事,最终都要接受商业世界的量化检验。
离钱越近,你的贡献就越容易被看见、被定价、被放大。
相反,在远离变现链条的岗位上。
哪怕再努力,也常常陷入“自我感动式勤奋”。
那什么叫离钱近?
不是让你去卖货或者做销售。
而是一种结构性判断:你在组织中的位置,是否贴近核心收入来源。
我把它拆成三个维度来看。
第一是行业。
比如现在的AI、云计算、高端制造。
这些领域资本密集涌入,人才定价机制完全不同。
同样是产品经理。
在传统制造业可能15万年薪封顶。
在AI公司,应届生就能拿到30万起。
这不是能力差两倍。
是行业本身的价值密度决定了薪资水位。
趋势的力量远大于个人努力。
在一个上升赛道里,普通人也能借势而起。
而在一个衰退产业中,顶尖人才都可能被拖垮。
第二是业务线。
一家公司的不同部门,离钱的距离天差地别。
比如电商平台的广告系统、推荐算法、支付链路。
这些直接驱动营收的模块。
天然拥有更高的话语权和资源倾斜。
而行政、品牌、企业文化这类支持性职能。
虽然必要,但很难进入决策中心。
第三是角色定位。
你是成本中心,还是利润中心?
这个问题决定了你在公司里的生存逻辑。
我见过太多人埋头苦干几年。
才发现自己所在的部门根本不在财报重点项里。
一旦组织收缩,首当其冲被优化。
所以选工作不能只看title和工资单。
更要看你服务的业务是否创造真金白银的收入。
你要让自己成为那个“被需要”的人,而不是“可替代”的人。
回头看我的经历。
从校招做产品经理开始。
我就刻意往商业化团队靠。
后来转型做开发,也优先选有明确盈利模式的项目。
因为我知道,
没有资源托底,只能靠认知突围。
公司教会我最重要的一课:
资源,会向能赚钱的人和事倾斜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