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刷短视频时总能看到:

解密xx的成功之道,照着做offer拿到手软。

这些标题像钩子一样抓人,但背后藏着一种集体焦虑。

我们似乎陷入了一种路径依赖的幻觉。

总觉得别人走通的路,自己复制一遍就能成。

研究优秀案例本身没错,能少踩坑,也能启发思路。

可问题在于,很多人误以为所有成功都有“可破解”的公式。

只要拆解到位,执行到位,结果就一定到位。

这种想法很危险,因为它忽略了互联网最本质的特征——不确定性。

真正的创新和增长,往往诞生于不可复制的变量组合里。

时机、赛道、团队能力、资源调度,甚至运气,缺一不可。

21年我开始大量在知乎发文。

当时随手一发,流量就很不错。

但说实话,那不是我有多厉害。

只是恰好踩中了知乎流量在搜索引擎很吃香。

换今天,同样的做法阅读量200。

(插一句:知乎,你robots.txt屏蔽了Bing和Google真是个烂棋,难道这样他们就不爬你的数据去训练AI了吗?)

再比如小红书图文账号。

早期封面粗糙、排版随意,内容实在就有流量。

点赞加收藏动不动破六千。

谁懂,我第二篇笔记,就破六千了。

现在内容更深、结构更完整,阅读量却不到当初零头。

不是质量下降,是平台逻辑变了。

用户偏好短平快,算法偏爱视觉化、模板化内容。

入局者也越来越多,竞争早已不同量级。

这说明什么?

过去的路径,在新环境下可能完全失效。

追捧成功学的本质,是在不确定中寻找确定感。

可真正的成长,来自对环境的敏锐感知和快速迭代。

而不是死磕某个“已被验证”的方法论。

我见过太多人照搬大厂打法,最后水土不服。

因为没看到人家背后的组织支撑、数据基建、试错成本。

复制表象容易,复制生态难。

所以别总想着抄作业。

与其沉迷解密“别人怎么成的”,不如专注解决“我现在能做什么”。

行动本身,才是对抗焦虑最有力的方式。

文章标签: 暂无标签

评论区

头像

偶滴丞相

创业者/武大硕士

分享一些创业和职场经验,数据已脱敏。

觉得有用的,辛苦将本网站分享给朋友。

800 篇文章

分享给朋友

点击下方按钮复制分享链接,功德+1